2009年,前英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前花旗集团全球首席经济学家Willem Buiter发表文章,指出黄金正处于一个持续了6000年的泡沫之中。此后金价持续攀升,似乎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他对黄金内在价值的质疑。
在Buiter的观点中,黄金的实际内在价值几乎可以忽略。当他提出“泡沫论”时,黄金价格仅为每盎司1109美元;而如今,金价今年涨幅已超过50%,突破了每盎司4000美元。
对于担心法定货币贬值的投资者来说,黄金有时会被拿来与比特币作比较。早在2014年,Buiter就对黄金的特性与比特币进行过类比。
他指出,两者确有相似之处,波动性就是其中之一。比特币的价格波动更为剧烈:从2009年11月的约20美分一度飙升至12.6万美元的历史峰值;但其价格也曾大幅回撤,例如在2021年10月至2022年12月之间,跌幅达74%。相比之下,黄金在21世纪的最大跌幅出现在2011年至2015年间,跌幅接近44%。
Buiter认为,作为一种自由浮动的加密资产,比特币的价值完全依赖于市场预期,其价格可能高达200万美元,也可能归零。尽管比特币总量上限为2100万枚,但理论上,资深密码学家可以复制出无数个类似的有限总量加密货币。
不过,他也指出,比特币具备一定的支付功能,而黄金在这方面并不具备优势——黄金在支付场景中的实用性较低。虽然实物黄金的总供给也有限,但Buiter始终不明白为何人们更倾向于使用黄金而非数字货币(特别是央行数字货币或有充分支持的稳定币)作为支付手段。
他依旧坚持认为,黄金的内在价值微乎其微。尽管黄金在珠宝领域有较大的消费需求:截至2024年底,全球地上黄金存量总计21.6265万吨,其中珠宝用金达9.7149万吨(占比45%)。然而,Buiter认为,这种“消费”中很大一部分甚至大部分本质上仍是投资行为。目前,金币与金条(包括黄金ETF)被归类为投资需求,2024年底这部分占比为22%;各国央行持有量占17%;用于科技领域的黄金占15%,归入“其他”类别。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可能推动电子行业对黄金的需求增长,再加上牙科用金的持续需求,或许能为黄金带来一定的基本面支撑。不过Buiter怀疑,这种支撑价格可能远不足以覆盖黄金开采、储存和保险的总成本。黄金的开采成本差异较大,但据世界黄金协会(World Gold Council)估计,今年第一季度的平均全成本约为每盎司1500美元。
2024年全球新增黄金供应量为4975吨——这无疑是一种高成本的资源消耗。Buiter回忆称,他在担任英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时,曾参观过该行地下室中存放的黄金储备,当时便意识到这一问题。
黄金被大量开采出来后,铸成金条,又需耗费额外成本重新埋入地下储存。从全球来看,具备经济开采价值的黄金储量约为5.4770万吨,而开采价值不确定的资源量则高达13.2110万吨。在Buiter看来,从社会经济角度来看,最合理的黄金生产方式,是让所有黄金都留在地下。
当然,衍生品交易显著降低了利用现有黄金存量作为支付工具和价值储存手段的成本。未来,数字黄金衍生品或许可以在区块链及其他高效的去中心化金融平台上进行交易。但无论如何,实物黄金的开采与安全保管成本依旧高昂。
Buiter表示,当全球仍将黄金视为价值储存工具时,实际上是被历史惯性所束缚的“囚徒”——各国央行尤其如此。根据世界黄金协会数据,自2022年以来,各国央行大幅增持黄金,每年增持超过1000吨。到2024年底,黄金在央行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已升至20%,超过欧元储备(约16%)。金价随后的上涨,可能进一步推高这一比例。
但Buiter强调,任何央行都不应投资于单一实物资产,尤其是像黄金这样内在价值几乎为零、风险较高的商品。金本位制度不可能重现。个人或机构若考虑投资黄金,应以能够承受大部分甚至全部本金损失为前提。而各国央行则应尽可能将黄金出售给具备这一承受能力的私人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