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价格走势:国际油价持续下探五个半月低位,国内调价跌幅逼近年度高点
10月17日,原油市场延续疲软态势,国际油价早盘小幅走低后维持窄幅震荡。截至当日凌晨,WTI原油期货收报57.62美元/桶,较前一交易日下跌0.22美元,跌幅0.45%;布伦特原油期货报62.26美元/桶,下跌0.14美元,跌幅0.22%。两者均创下近五个半月来的最低水平。国内方面,新一轮成品油调价窗口已进入第四个计价日,受国际油价持续大幅下跌影响,预计下调幅度扩大至305元/吨,折合汽柴油价格每升下调0.25-0.27元,接近今年最大单次跌幅。至此,2025年国内油价已完成20轮调整,累计下调幅度已超470元/吨,相当于每升汽油价格较年初下降超过0.40元。
二、市场动因:三大机构供需预判分歧,供应过剩成主旋律
(一)需求端:IEA下调预期,OPEC保持积极看法
IEA释放谨慎信号:在10月发布的最新月报中,IEA将2025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预期下调4万桶/日至70万桶/日,指出这一增长幅度远低于近年平均水平。报告指出,受宏观经济疲软及交通电气化提速影响,汽油、柴油需求增速分别为0.6%、1%,燃料油需求则同比下降2.2%,成为主要拖累因素;仅航空煤油因出行恢复保持2.7%的增速,但占比较小,难以改变整体趋势。
OPEC维持乐观预期:OPEC维持对2025年和2026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130万桶/日和140万桶/日的判断不变,认为美国和日本第二季度经济数据上修部分抵消了关税带来的短期冲击,且全球经济将在2025年下半年逐步回暖。同时指出,石化原料需求将成为新增长点,2025年液化石油气、乙烷等需求同比增长1%,2026年增幅将扩大至2%-3.1%。
EIA作出中性调整:EIA将2025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预期上调20万桶/日至110万桶/日,同时将2026年预期下调18万桶/日至110万桶/日,并指出需求增长几乎全部来自非OECD国家,其2025年增速达120万桶/日,而OECD国家的需求基本维持2024年水平。
(二)供应端:OPEC+增产叠加非OPEC产量释放,供应过剩预期升温
OPEC+产量环比上升:IEA数据显示,9月OPEC+原油供应量环比增加99万桶/日至5227万桶/日,其中沙特产量环比增长55万桶/日至998万桶/日,成为主要增量来源。值得关注的是,此前参与自愿减产的八个OPEC+成员国已宣布逐步取消165万桶/日的减产措施,11月将率先增产13.7万桶/日,进一步加剧供应压力。
非OPEC+供应稳步上升:美国原油产量维持高位,9月产量环比微增至1371万桶/日,EIA预计该水平为年内最高点,且2025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产量将分别达1368万桶/日、1366万桶/日。此外,英国石油公司北海Murlach项目投产,预计峰值产能将新增1.5万桶/日,进一步补充全球供应。
库存持续上升:2025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石油库存累积速度加快,累计增长达4.3%,其中原油库存增长3.9%,成品油库存增长5.1%。机构预测,2025年和2026年全球石油市场将分别出现183万桶/日和314万桶/日的过剩,2026年第一季度或成为供应过剩最严重的时期。
三、地缘局势与政策影响:停火协议削弱溢价,局部冲突与政策调整形成扰动
中东地缘风险溢价减弱:10月10日加沙停火协议正式生效,标志着中东局部冲突暂时缓和,此前支撑油价的地缘溢价大幅消退。民生能源分析认为,这是节后油价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短期内供应中断风险明显下降。
局部冲突与制裁并存:美国对中国山东金诚石化、日照实华原油码头实施制裁,指控其协助伊朗石油贸易,可能影响伊朗原油出口路径;同时,乌克兰袭击俄罗斯伏尔加格勒石油运输设施,导致俄罗斯炼油产量下降21%,但此类事件未对全球供应格局造成实质性影响。
能源转型政策逐步显现:印尼宣布将于2026年实施B50生物柴油政策,预计今年柴油进口量将减少至490万千升,明年将实现零进口,反映出替代能源对传统石油需求的替代效应逐步扩大。
四、机构观点与市场影响
多数机构对短期油价走势持谨慎态度。同花顺财经分析指出,四季度OPEC+增产与季节性需求转弱的利空压力尚未释放完毕,叠加中美贸易摩擦及美国政府停摆风险,预计布伦特原油三季度均价67美元/桶将回落至62美元/桶,中期建议逢高做空。广发期货也指出,在需求疲软与供应过剩的双重压力下,原油期货仍有下行空间。
对产业链而言,油价持续下行缓解了下游炼化企业的成本压力。NYMEX汽油与WTI期货价差周环比扩大1.71%,烯烃价差增幅超过10%,炼油与化工板块盈利空间有所改善。民生能源建议关注业绩稳健的石化龙头企业及高分红的石油公司,把握油价低位运行期的配置机会。
五、未来关注重点
11月2日OPEC+八国会议,将决定后续增产节奏;
11月30日OPEC+第63次JMMC会议,或将重新评估减产政策;
国内10月下旬成品油调价窗口,若当前跌幅维持,将实现年内第八次下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