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10月13日),美元兑日元汇率升至152.261,当前报价为152.223,涨幅达到0.71%。
市场基本面分析
一、核心政策信号:利率维持稳定,释放鹰派观望立场
日本央行的最新政策动向与报告中“全球央行政策分歧”的背景高度契合。在加拿大央行开启降息周期的同时,日本央行则呈现出“保持利率不变但鹰派倾向增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利率政策方面,7月和9月的货币政策会议均决定维持0.5%的基准利率不变,延续了自今年1月加息以来连续四次“按兵不动”的策略。截至10月13日,尚未有政策调整的明确信号,但市场对加息的预期明显增强——巴克莱银行已将日本央行下一次加息的时间预期从2026年1月提前至2025年10月,而野村证券则将10月加息的可能性由30%上调至40%。
政策立场的转变体现在从“宽松维稳”向“通胀驱动的鹰派观望”过渡,其依据主要包括两点:一是7月的核心CPI预测值由2.2%上调至2.7%,通胀风险评估也由“偏向下行”调整为“总体均衡”;二是日美贸易协定达成,平均关税率由24.5%降至15.6%,缓解了出口压力,2025财年的GDP预期也由0.5%小幅上调至0.6%。这一逻辑与加拿大央行“因贸易冲击而降息”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政策灵活性方面,行长植田和男在10月3日的讲话中强调,政策制定将“避免先入为主”,并密切监测美国关税变化、企业利润及薪资增长情况,若经济与通胀数据符合预期,将考虑上调基准利率。这种“数据依赖型鹰派”立场,与加拿大央行的“数据依赖型宽松”政策形成鲜明对照,成为全球央行政策分歧的典型体现。
二、经济与通胀展望:通胀压力与增长不确定性交织
1. 关键经济指标与风险评估
日本央行在9月的政策评估中更新了多项判断,与加拿大央行的经济担忧形成跨市场对照:
经济增长预期相对积极:维持2026财年GDP增长0.7%、2027财年1.0%的预测不变,并认为日美贸易协定将推动汽车和半导体出口回升,但同时也指出“海外经济放缓可能对增长构成拖累”。这与加拿大央行“二季度GDP下降1.5%、出口骤降27%”的严峻形势形成鲜明对比,也解释了两国货币政策方向的差异。
通胀问题日益受到关注:预计2025财年核心CPI将达2.7%,虽然目前仍属成本推动型上涨,但薪资增长正从大型企业向中小企业扩散,“薪资—物价螺旋”风险初现端倪。这与加拿大央行“基础通胀回落至2.5%、压力缓解”的形势形成对比,成为政策分歧的主要动因。
贸易风险仍需关注:尽管与美国达成关税协议,但审议委员中川顺子指出“美国政策不确定性仍然较高”,需要至少两到三个月来评估其对日本企业的影响。这种对贸易风险采取的“观察应对”方式,与加拿大央行“主动降息对冲”的策略形成鲜明反差。
2. 政策分歧中的角色定位
目前日本央行与其他主要央行之间存在显著政策差异,进一步凸显出全球货币政策的分化格局:
与加拿大央行相比,日本央行处于“加息预期上升”阶段,而加拿大央行已进入降息周期。10年期日加国债利差从3月的180个基点扩大至10月的210个基点,利差扩大支撑日元对加元走强(截至10月13日,日元兑加元较3月升值2.3%);
与美联储相比,市场预期日本央行在10月加息的概率为40%,而美联储12月降息的概率超过90%。美日利差收窄的预期已推动美元兑日元汇率从8月的147.51回落至10月13日的151.92(涨幅收窄),这一趋势与加美利差收窄的方向一致,但驱动逻辑完全不同(日央行鹰派 vs 加央行宽松)。
美元/日元技术走势分析
美元兑日元在最近的盘中交易中略有上涨,此前经历了一波回调走势,以寻求支撑点并积聚反弹动能。在短期内多头趋势占据主导的背景下,汇价持续运行在EMA50之上,显示出动态支撑的有效性。同时,在RSI指标触及超卖区域后出现正向交叉信号,进一步增强了价格在短期内反弹的可能性。
支撑位:151.65 151.71 151.80
阻力位:151.95 152.01 15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