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特币已经从一个科技玩物,转变为一个严肃的宏观投资工具。
上周,比特币历史上首次突破 12.4万美元,这轮上涨已经不再只是一个小众的科技故事,而是演变为一个有机构支持的宏观投资论点。
让我来解释一下。
推动比特币叙事的有两股力量。投资者必须判断,它们是否真的有持久价值,还是仅仅是当下比特币暴涨的“借口”。
第一,全球央行的流动性潮流正推动所有风险资产上涨(也同样会导致下跌)。
第二,美国现货比特币ETF的推出,为压抑已久的需求打开了合规、可承载大规模资本的“主流管道”。
自2022年10月触底(那也是股市的低点)以来,全球流动性一直在上升。
不巧的是,这两年间,股票、黄金等风险资产同步上涨。
原因很简单:市场最主要的反应对象是资金流动性(funding liquidity),当流动性扩张时,对资金流最敏感的资产涨得最快。
比特币,从设计机制上,就是这样的资产。
债务背景强化了逻辑与此同时,宏观结构背景也在强化这种周期性逻辑。
全球大约有 350万亿美元债务,平均期限接近5年。也就是说,每年需要再融资 70万亿美元。
这意味着体系必须不断为再融资“腾出”资产负债表空间,也就是要不断创造流动性。
在这种环境下,投资组合自然会倾向于货币对冲工具:黄金,以及越来越多的比特币。
ETF 打开闸门投资者等待了10年,终于在2024年1月10日,美国证监会(SEC)批准了 11只现货比特币ETF。
这让比特币像股票和债券一样,可以直接出现在券商账户、甚至退休账户中。
意义不仅是“监管认可”,更是基础设施的铺设。
而管道一旦建成,资金流动就顺畅了。
黑石、哈佛、机构资金入场结果立竿见影:ETF上线一年内,美国比特币ETF的资产就突破 1000亿美元,其中最大的是 贝莱德(BlackRock)的 IBIT。


这些资金不是加密圈的“快钱”,而是传统资本市场基础设施向数字资产的迁移。
一批曾经的比特币批评者正在“转化”。
- Larry Fink(贝莱德CEO)已改口称比特币是“数字黄金”,是合法的资产配置工具。
- Paul Tudor Jones 继续将比特币与财政赤字、债务货币化挂钩。
- Stanley Druckenmiller 赞扬比特币在年轻人中的“价值储存品牌”,尽管他自己更愿意持有黄金。
与此同时,2024年4月的第四次减半,将每个区块的新增发行削减至 3.125枚BTC。这种可预测的供给冲击,叠加流动性和ETF带来的需求扩张,再次强化了上涨逻辑。
从怀疑到接受机构化不再是纸上谈兵。
不仅资产管理公司,连大学捐赠基金都开始试探。
上周,哈佛管理公司披露持有1.16亿美元贝莱德IBIT。
同时,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将比特币纳入财政部资产策略。
例如 MicroStrategy 持续通过增发股票和可转债买入比特币。虽然争议很大,但也说明公司财务部门和董事会若达成一致,采用比特币作为资产配置可以是系统性且规模可观的。
把这些因素串起来,比特币的牛市逻辑像是一张资金流动图:
- 自2022年底起,全球资金流动性回升,比特币对此高度敏感。
- 巨额债务再融资与财政赤字,迫使政策继续维持流动性,推高稀缺的“非主权货币资产”。
- ETF 解决了托管与合规问题,打开机构资金大门。
- 机构、亿万富豪、传统投资者转向接受比特币,将其定位为“数字黄金”。
- 供给在减半中收缩,需求则在扩张。
当然,风险仍然存在:
- 比特币波动巨大,可能双向大幅跳动。
- 监管可能再度收紧,尤其是在市场结构、杠杆和稳定币领域。
- 能源消耗仍是名誉与政策风险。
- 当前的流动性扩张是周期性的,未来可能放缓。
但如今,大方向已不可忽视。
比特币已经成为一个宏观资产,供应规则透明,逐渐融入传统市场与监管框架,并且得到了资本守护者们的认可(即便他们曾经强烈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