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详情
图标图标

李晓东2025分析师联盟分享:从机构角度解读价格行为

2025-08-19 18:22:23
在近日举行的第11届中国分析师联盟学术研讨会上,特许金融分析师、知名财经自媒体《交易员说》主笔人李晓东,以《从机构角度解读价格行为》为主题,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深度剖析金融市场微观机制的精彩演讲。

在近日举行的第11届中国分析师联盟学术研讨会上,特许金融分析师、知名财经自媒体《交易员说》主笔人李晓东,以《从机构角度解读价格行为》为主题,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深度剖析金融市场微观机制的精彩演讲。本次分享聚焦于SMC策略,揭示了机构投资者如何通过订单簿动态与流动性管理影响短期价格走势。

特许金融分析师、知名财经自媒体《交易员说》主笔人李晓东

一、SMC策略的定位与背景

李晓东首先回顾了《交易员说》的成长历程。该自媒体自2013年成立以来,经历了2021年的迭代升级,目前全网粉丝已突破百万。他强调,SMC策略并非简单的技术指标组合,而是基于机构投资者视角的价格行为研究体系。其核心在于破解“散户视角下难以理解的价格异动现象”——例如频繁遭遇“止损后价格直奔止盈”的困境。

通过真实案例回溯,李晓东展示了策略的实战效果:在公众号每日发布的黄金策略中,团队多次精准捕捉关键价位点位(如4月17日预判3341压力位做空),并通过透明化发布机制(拒绝事后修改数据)建立公信力。这种基于公开数据的复盘方式,凸显了SMC策略的可验证性。

二、机构视角下的价格形成机制

传统散户认知中,价格由供需关系主导;但李晓东指出,短期价格波动实则是机构投资者追求流动性效率的结果。他通过虚拟订单簿模型进行拆解:

大单拆分原理:

机构投资者下单时面临“市场冲击成本”——大额订单直接挂单会导致价格大幅偏离预期成交价。例如,某机构欲买入100手黄金,若市场流动性不足,实际成交价可能较挂单价高出数十美元。为此,机构会将大单拆分为数万个小单(如0.01手),并根据历史流动性分布(如北京时间早盘、纽约时段尾盘)择时执行。

流动性博弈逻辑:

机构通过监测订单簿挂单量、点差变化及交易量三要素,识别“流动性窗口期”。当价格触及止损位时,机构会主动攻击该区域以吸收分散筹码,降低后续拉升阻力。这一过程解释了为何散户常遭遇“止损后价格反向运动”的现象。

特许金融分析师、知名财经自媒体《交易员说》主笔人李晓东

三、价格行为的四阶段模型

李晓东进一步提出基于时间维度的价格行为模型,以外汇/黄金交易为例:

亚洲时段(北京时间9:00-15:00):

市场处于低流动性状态,价格呈现区间盘整特征,机构在此阶段逐步积累订单。

欧洲时段(15:00-21:00):

伦敦市场开盘后流动性激增,机构利用此时机发起攻击性操作,通过连续挂单测试市场承接力。

美洲时段(21:00-次日9:00):

纽约市场活跃度最高,机构在此阶段完成筹码集中后的拉升或派发动作。

该模型强调“节奏把控”的重要性,例如亚洲时段不宜重仓操作,而应等待欧洲时段流动性释放后的确定性机会。

四、SMC策略的实战方法论

演讲最后,李晓东披露了策略落地的关键技术工具:

供应价值缺口(SVG):

通过量化分析订单簿密集区与历史价格波动的关系,识别潜在支撑/阻力位。

订单块检测系统:

实时监控特定价位区间挂单量的异常聚集,判断机构资金流向。

反脆弱止损设计:

避免将止损设于关键价位下方,而是采用动态追踪机制,降低被机构针对性攻击的概率。

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分析师联盟,转载注明原文出处,此文观点与指股网无关,理性阅读,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掉 ,指股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